经济好的时候比能力,经济差的时候比认知。
01
金融驱动vs产业赋能:看清游戏规则才能下对注
聪明人早就看透了,天底下赚钱就两种模式:金融驱动和产业赋能。
说白了就是你是卖水的还是种地的。
金融驱动的本质是赚债的钱、信息差的钱,你会干什么不重要,你是不是圈子里的人才重要。
美国那套就是典型的金融驱动,华尔街那帮人凭什么年薪几百万?
不是他们比你聪明,是他们掌握了水龙头。
但好歹你是可以选择赛道的,关键是别选错了。
中国这个制造业为主的环境里,大部分人的模式其实是种地。
种地有个特点:踏实,但天花板固定。
你想和卖水的比收入?
没这种好事。
渠里没水时田里更没水,但田里没水时渠里不一定没水。
这就是为什么金融行业再怎么不景气,收入还能保持在前几名的原因。
可是我们要知道,认清自己的定位比盲目羡慕更重要。
人性就是这样,总爱盯着别人碗里的肉,却看不见自己手里的饼。
02
转型路径:会看人的永远不缺机会
真正会赚钱的人,从来不在一棵树上吊死。
低端制造业的从业者有两条明路:要么转型去大城市做服务业,要么出海当洋指导。
但问题在哪儿?
不在技术,在看人。
你会发现,那些转型成功的人,大概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:会观察人性。
去大城市送外卖、做家政,表面上是体力活,实际上是心理学。
高收入人群有个规律:宁愿花钱买时间,也不愿意花时间学"小技能"。
一个律师时薪两千,你觉得他会为了省两百块自己修水管?
不会的。
这就是需求错位,也是你的机会。
但你得会察言观色,得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,什么时候该闭嘴。
说难听点就是,技术可以速成,但情商这东西,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悟性。
至于出海当师父,那更考验你的适应能力和文化敏感度。
会的人闷声发大财,不会的人水土不服灰溜溜回来。
03
认知升级:太阳底下无新鲜事,历史总在重演
经济周期这东西,古今中外都一个德行。
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,本质上就是产业升级;明朝的海禁政策,说到底就是闭关锁国搞内循环。
你以为只有现在才有金融危机?
汉朝的盐铁之争、宋朝的交子贬值、民国的金圆券崩盘,哪次不是金融风暴?
我打个比方,认知就像中医里的"望闻问切",你得会看大势、听风声、问路径、切脉搏。
股市里有句老话:别人恐惧时你贪婪,别人贪婪时你恐惧。
但真正能做到的没几个,为什么?
因为大部分人只会跟风,不会独立思考。
真正的高手都在研究什么?
研究人性的贪婪与恐惧,研究历史的轮回与规律。
房地产、股市、币圈,表面上玩法不同,底层逻辑都一样:资金流向、供需关系、政策导向。
但这些东西,教科书上学不到,只能在实战中悟。
就这点事儿,悟透了你就是少数人,悟不透你就是大多数。
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,与其抱怨不公,不如顺势而为。
真正的智者,从不和趋势作对。